A、10 B、9 C、8 D、5
A、新建立业务关系的客户 B、经营扩张过快或主营业务不突出的客户; C、信用状况一般或有恶化趋势的客户 D、单笔支付超过借款合同金额的30%,且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的;或单笔支付未超过借款合同金额的30%,但绝对金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 E、贷款人认定的其他情形
A、进一步调查客户及其实际控制人、实际受益人情况 B、在建立业务关系后再核实客户实际受益人或实际控制人的身份 C、在合理的交易规模内,适当降低采用持续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的频率或强度 D、适当延长客户身份资料的更新周期
A、以开立账户的形式与机构客户新建业务关系,应当查验该客户的机构信用代码证,留存机构信用代码证复印件或影印件,登记该客户机构信用代码,并以机构信用代码为检索条件,查询机构信用代码系统中相关信息,留存查询记录 B、为机构客户办理单笔或当日累计20万元人民币现金存取款业务,应当登记该客户的机构信用代码 C、为机构开户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非柜台业务权限,应当查验该客户的机构信用代码证,登记机构信用代码,查询机构信用代码系统 D、为机构客户提供保管箱服务,应当了解保管箱的实际使用人,查验该客户的机构信用代码证,留存机构信用代码证复印件或影印件,登记该客户机构信用代码,查询机构信用代码系统,留存查询记录 E、对机构客户开展重新识别时,如未留存机构信用代码证复印件或影印件,应要求客户补充相关资料,并补充登记机构信用代码
A、自然人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姓名、性别、国籍、职业、住所地或者工作单位地址、联系方式,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号码和有效期限 B、客户身份资料,自业务关系结束当年或者一次性交易记账当年计起至少保存5年 C、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客户或者账户的风险等级,定期审核本金融机构保存的客户基本信息,对风险等级较高客户或者账户的审核应严于对风险等级较低客户或者账户的审核。对本金融机构风险等级最高的客户或者账户,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审核 D、金融机构应采取合理方式确认代理关系的存在,在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要求对被代理人采取客户身份识别措施时,应当核对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登记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