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应当通知()到场。
A、父母
B、老师
C、监护人
D、长辈
A、父母
B、老师
C、监护人
D、长辈
A、掌握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接受审判的教育,必要时,可以再次讯问被告人 B、会见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 C、进一步熟悉案情,深入研究本案的有关法律政策问题,根据案件和未成年被告人的特点,拟定讯问提纲,询问被害人、证人、鉴定人提纲,答辩提纲,公诉意见书和针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法制教育的书面材料 D、与未成年被告人的辩护人交换意见,共同做好教育、感化工作
A、公诉人出席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法庭,应当遵守公诉人出庭行为规范要求,发言时应当语调温和,并注意用语文明、准确,通俗易懂 B、公诉人一般不提请未成年证人、被害人出庭作证。 C、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公诉人的讯问、询问、辩论等活动,应当注意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对于未成年被告人情绪严重不稳定,不宜继续接受审判的,公诉人可以建议法庭延期审理 D、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办案期间表现等材料应当随案移送人民法院
A、在询问时,应当通知小可的父亲或母亲到场 B、如果小可的父母不能到场,也可以通知小可的其他成年亲属到场 C、如果小可的父母是共犯,可以通知小可所在学校的代表到场 D、应当有女工作人员在场
A、犯罪情节较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具备有效监护条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未成年被告人 B、依法可能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悔罪态度较好,具备有效监护条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未成年被告人 C、对于被害人同意和解或者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依法可能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悔罪态度较好,具备有效监护条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未成年被告人 D、主观恶性不大的初犯或者胁从犯、从犯,依法可能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A、应当听取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辩护人、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意见 B、应当结合社会调查,通过学校等有关组织和人员,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情况,为办案和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 C、应当认真审查侦查机关移送的社会调查报告或无法进行社会调查的书面说明、办案期间表现材料 D、应当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A、侦查人员应当告知证人、被害人权力义务,以及必须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的义务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应负的法律责任 B、询问证人、被害人应当个别进行 C、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应当保密 D、侦查人员应当提前向证人、被害人告知案情或者表示对案件的看法
A、询问前没有弄清被害人是否为未成年人,询问过程中得知李某17岁时,继续询问,没有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B、告知李某如实提供证据和作伪证要负法律责任 C、李某陈述时,要求侦查人员王某将案件进展状况告知他,以便围绕案情中缺失部分补充,王某经过考虑后,决定不告诉李某 D、侦查人员不得在询问过程中表达自己对案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