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远缺隙侧
B、近缺隙侧
C、颊侧
D、舌侧
E、近远缺隙侧
A、金属附件进入牙体倒凹区 B、卡体进入倒凹区 C、卡环过紧 D、基牙负荷 E、义齿基托进入倒凹区
A、依黏膜形态轮廓平行接触 B、位于舌侧龈缘下3~4mm与舌系带之间 C、与黏膜距离1.5mm D、位于非倒凹区与黏膜接触 E、位于倒凹区与黏膜接触
A、义齿的支持方式 B、牙齿缺损的形式 C、基牙数目 D、缺隙部位及鞍基与基牙的关系 E、支点线形式
A、基牙表面过于粗糙 B、组织面有小结节 C、基牙上有倒凹 D、接触点过紧 E、铸件变形
A、尽量利用天然间隙 B、防止基牙间食物嵌塞 C、尽量少磨除牙体组织 D、防止基牙龋坏 E、避免形成楔力使基牙移位
A、咀嚼效能相对较高 B、各基牙间能取得共同就位道 C、完全依靠基牙的支持 D、患者不能自行取戴 E、便于清洁
A、A.基牙数目和部位 B.牙槽骨吸收程度 C.基牙的健康状况 D.牙龈炎症程度 E.力大小
A、25的颊侧近中 B、25的颊侧远中 C、27的牙侧近中 D、27的牙侧远中 E、25和27的颊侧接近颌面
A、A.患者的年龄和职业 B、B.缺失牙的部位 C、C.缺牙间隙的大小 D、D.基牙的支持力 E、E.修复体的美观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