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题
用户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搜索其它题目:
搜题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提问人:网友 发布时间:
【判断题】

为他人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资金提供帮助,从中收取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佣金、提成等费用,构成非法集资共同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能够及时退缴上述费用的,可依法免除处罚,不作为犯罪处理。

更多“为他人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资金提供帮助,从中收取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佣金、提成等费用,构成非法集资共同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能够及时退缴上述费用的,可依法免除处罚,不作为犯罪处理。”相关的问题
第1题

A、A.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B、B.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社会公开宣传,包括以各种途径社会公众传播吸收资金的消息,以及明知吸收资金的信息社会公众扩散而予以放任的情形  C、C.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D、D.社会公众社会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E、E.社会公众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简答题] 案例分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骗取贷款    基本案情:1990年,犯罪分子李某的邻居尤某以做黄金生意由,李某提出借款,承诺月息2分。李某除了将自己的积蓄借给尤某外,还银行贷款给尤某使用。后尤某无力偿还贷款,李某只得自行负担债务本金。1996年底,陈某李某借款,李某不仅以自己担保人银行帮助陈某贷款,还以自己名义在银行贷款后将资金借给陈某使用。后因陈某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本息,李某不得不再次自行承担银行债务。李某借款给尤某、陈某使用的过程中,了归还到期银行本息,不断通过重新贷款或他人处以高息的方式募集资金。后因银行规范了信贷制度,李某只得通过社会公众以高息借款的方式募集资金,致使其借款次数不断增加,负债数额剧增。  2008年7月,李某在周转困难的情况下,不计成本的霍某、吕某等人采取高买低卖的方式倒卖银行承兑汇票,疯狂套取银行贴现资金。最终债务数额成倍放大,李某无法募集足够资金支付到期债务,2009年5月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经司法机关审查认定,李某偿还到期债务,未经批准,以高额利息和损失银行承兑汇票贴息诱饵,社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达19.39亿元(案发时有938万不能归还),扰乱金融秩序,其行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并处罚金50万元。  作案手段:本案中,李某吸收公众存款,一是利用自己和家庭的社会影响力,虚构各类借款事由和担保条件募集资金了获得资金,李某还提供虚假的房产证作借款抵押,同时伪造了所在国有银行支行的印章加盖在其出具的借条上以增加可信度;二是采取高买低卖的方式倒卖银行承兑汇票。了获得对资金的暂时控制权,李某指使霍某、吕某银行开具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承兑汇票,并且溢价购买再折价卖给他人套取银行贴现资金。  损失及影响:李某非法募资的时间跨度较长,非法吸收的对象人数较多,非法募资的金额巨大,部分借款人的本金无法得到清偿,经济损失巨大。李某在这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活动中最终身败名裂、锒铛入狱。同时,李某所在的银行也有34人受到内部责任追究,其中,开除1人,撤职7人,记大过10人、记过10人,警告6人。 请你结合以上案情,犯罪人和银行方面简要分析原因并银行角度做出反思。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A、A.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B、B.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社会公开宣传  C、C.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D、D.社会公众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A、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B、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  C、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D、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点击查看答案
客服
TOP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