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br /> (1)子为父死亡所恨。<br /> (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br /> (3)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br /> (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p>
A、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B、(1)子为父死亡所恨。
C、(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D、(3)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E、(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A、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B、(1)子为父死亡所恨。
C、(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D、(3)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E、(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A、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 B、(1)《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C、(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D、(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E、(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F、(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H、(6)《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I、(7)《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
A、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 B、(1)《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C、(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D、(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E、(4)《说文》:“民,众萌也。” F、(5)《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H、(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A、条件句的形式是“如果P那么Q” B、“如果P那么Q”中,P是前件,Q是结论 C、条件句的前件和后件都必须是真的 D、“如果P那么Q”的逆命题是“如果非P那么非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