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立井井筒基岩段含水层的处理方法包括()。
A、地面预注浆
B、工作面预注浆
C、壁后注浆
D、利用泄水管泄水
E、布置吊泵排水
A、地面预注浆
B、工作面预注浆
C、壁后注浆
D、利用泄水管泄水
E、布置吊泵排水
A、地表水体与第四纪松散砂、砾层有密切水力联系时,当井筒揭露砂、砾含水层时,地表水以孔隙为通道进入井筒 B、地下水包括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可溶岩溶洞水 C、大气降水不会渗入到井下 D、老窑水常含有硫酸根离子,对井下设备具有一定的腐蚀
A、含水层距地表较浅时,采用地面预注浆较为合适 B、地面预注浆的钻孔一般布置在大于井筒掘进直径1~3m的圆周上 C、当含水岩层埋藏较深时,采用井筒工作面预注浆是比较合适 D、工作面预注浆的注浆孔间距取决于浆液在含水岩层中的扩散半径,一般为1.5~3.0m E、地面预注浆时,无论含水层厚薄,均可将含水岩层一次注完全深
A、含水层距地表较浅时,采用地面预注浆较为合适 B、地面预注浆的钻孔一般布置在大于井筒掘进直径1~3m的圆周上 C、当含水岩层埋藏较深时,采用井筒工作面预注浆是比较合适 D、工作面预注浆的注浆孔间距取决于浆液在含水岩层中的扩散半径,一般为1.0~2.0m E、地面预注浆时,无论含水层厚薄,均可将含水岩层一次注完全深
A、注浆施工前,必须编制注浆工程设计 B、注浆段长度必须大于注浆的含水岩层的厚度,并深人到不透水岩层或硬岩层5~10m C、注浆过程中,注浆压力突然上升时必须停止注浆泵运转,卸压后方可处理 D、注浆结束后,便可开凿井筒 E、注浆前在含水层上方,必须按设计要求设置止浆岩帽或混凝土止浆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