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A、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B、B、只要当事人没有争议,就应当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C、C、当事人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A、A、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B、B、只要当事人没有争议,就应当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C、C、当事人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A、原告或者第三人提供的在举证期限届满后发现的证据不属于新证据 B、经合法传唤,因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而需要依法缺席判决的,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C、在第二审程序中,对当事人依法提供的新的证据,法庭不须进行质证 D、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E、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针对证据有无证明效力以及证明效力大小,进行质证
A、对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且理由不成立,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 B、在证据交换的过程中,对有异议的证据,不予采纳 C、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D、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
A、A.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应当在法庭出示,由当事人质证 B、B.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可以不公开质证 C、C.第二审程序中,所有第一审认定的证据无须再质证 D、D.生效的人民法院判决书认定的事实无须质证,可以作为定案的证据
A、A.质证开始于一方当事人向法庭和对方当事人出示证据 B、B.出示证据的顺序为:先原告出示,后被告出示 C、C.一方当事人出示证据后,由另一方辨认 D、D.一方当事人否认另一方当事人出示的证据,要说明否认理由 E、E.质证一般采用一证一质,逐个进行的方法
A、行政诉讼中的定案证据都必须经法庭开庭质证 B、被告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证据 C、被告及其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证据 D、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不能作为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
A、法定证据制度源于古日耳曼法 B、法定证据制度将证据分为完善的证据和不完善的证据 C、法律预先对证据的证明力作出规定 D、法定证据制度是建立在对法官不信任的基础上的 E、法官凭借“良心”和“理性”对证据的取舍和运用作出判断
A、如果审计证据数据足够,就可以弥补审计证据的质量缺陷 B、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的真伪,对用作审计证据的文件记录,只需考虑相关内控的有效性 C、不应考虑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与获取信息的有用性之间的关系 D、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本身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作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