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OS一般对流量的分类算法都局限在IP报文的头部,链路层(Layer 2)、网络层(layer 3)和()
A、传输层
B、会话层
C、表示层
D、程序层
A、传输层
B、会话层
C、表示层
D、程序层
A、根据需要在CE上或PE上对业务进行分类,对分类后的流量进行流量监管、重新标记EXP等 B、如果原来IP报文携带了IP优先级,不能把其映射到标签的EXP域 C、在P路由器和PE路由器之间,根据标签的EXP域进行有差别的QOS传送 D、MPLS QOS进行有差别的队列调度包括PQ和CQ,但不包括CBQ
A、 以太局域网中可以使用802.1p 作为分类标记 B、 IP TOS 域中的DSCP 值可作为分类标记 C、 在对带宽进行保证时最好考虑突发流量 D、 流量监管的限速功能最好应用在入接口上 E、 CBQ 中的EF 队列对时延敏感的报文有较好的保障
A、A.QoS在接入,汇聚,核心层的实现机制都是相同的 B、B.通常在接入层进行报文的分类和标记 C、C.通常在接入层一般不配置QoS机制 D、D.通常在汇聚层一般配置适当的队列机制(如CBQ)和拥塞避免机制(如WRED)
A、流量分类及标记是部署QoS的基础 B、可以根据ACL和报文长度对流量进行分类 C、对于流量的标记,几乎可以依据报文的任何信息 D、流量的标记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其他处理此报文的应用系统或设备知道该报文的类别,并根据这种类别对报文进行一些事先约定了的处理(PHB)
A、对符合流量规格的报文继续进行转发处理 B、对不符合流量规格的报文直接丢弃 C、对符合部分流量规格的报文进行降级处理,如标记为更低一级的优先级后再进行转发 D、流量监管可实现对所监管的流量再进行分类,进入下一级的的监管